1. 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民国历史 >

为何日军三番五次地进攻长沙?又为何每次都被抵挡下来?

长沙,地处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为长江中游与湘江流域的交通枢纽与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期间,从1939年8月日军兵锋初次染指长沙至1944年六月长沙沦陷,这座长沙城曾三次令志在必得的日军铩羽而归,极大地鼓舞了国人抗战之决心与士气。研究抗战,不可不看四次长沙会战。

今天就一起从长沙的地理和地形说起,详解日军为何会三番五次进军长沙,而又一次一次铩羽而归。

长沙地理简介

长沙地处粤汉铁路中央,又是湘江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其交通位置之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说。控制了长沙,在交通上就能控制整个湘江流域,并籍由铁路向南北两侧进发,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

对深入中国中部的日军来说,经历了武汉会战与广州会战,已经掌控武汉和广州两大重镇,而国军控制的长沙打断了两者的联系,自然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进占长沙,更成为日军控制中国中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出宜昌至重庆的水路地势险要,日本军队难以展开,要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也必须借道长沙。攻占长沙即可紧接着进军湘西,染指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和江上军队水陆并进,令国军防御不及。

对日本来说是攻略重点的长沙,自然也就成了国军的防御重点。能不能守住长沙,直接关系到中国抗战的持久性,对全国战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好在长沙附近的地形对中国军队有利。

1938年11月,日军攻陷湘北重镇岳阳,和长沙隔洞庭湖平原相望,进攻路线必然是溯湘江南下。然而这条通道西边是广阔的洞庭湖与湘江水系的天然屏障,东边是崇山峻岭的湘东山地,两道天堑包夹着这条通道,让日军的进攻方向选择余地并不多。

在这条通道上,又有由北向南的新墙河、汩罗江、捞刀河与浏阳河四条天然防线,不利于日军重武器与机械化部队的行动。

因此,第九战区指挥官薛岳认为,只要合理利用长沙周边的有利地形,加之以正确的战术,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借着日军进攻长沙的机会痛击日军。

长沙保卫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天炉战法的诞生

1939年9月,日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兵发长沙,企图一举歼灭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作为进一步向西南进发的跳板。

冈村宁次自武汉会战之后,认为中国军队士气涣散,长沙一役志在必得。不过为防万一,他仍然准备了一套组合拳,用第106师团佯攻南昌附近之高安、上高等地,主力军队则部署于新墙河北岸,意图将第九战区主力歼灭于汩罗江上游的平江地区。

而中国军队这边,长沙在1938年末刚刚经历了堪称毁灭性的闹剧“文夕大火”。全城90%以上的建筑被烧毁,经济损失占了长沙经济总值的43%,同时更有超过三万人死于大火之中。持续五天五夜的大火将长沙焚烧殆尽,军民士气低落、物资补给不足。这让蒋介石决定放弃长沙,撤退至湘南再与日军周旋。

然而受够了委员长软弱的薛岳决心抗命死守长沙,并制定了“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略,即依靠新墙河、汩罗江、捞刀河与浏阳河迟滞日军的进攻锋芒。

同时,“化路为田,运粮上山”,主力部队攻击之后退至东部的山林中躲藏,将日军锁在四河之间,最后再以长沙城之军队与外围主力里应外合,围歼日军进攻部队。

更多>>(接下文评论)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zgls/minguolishi/20220923/15193.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为何日军三番五次地进攻长沙?又为何每次都被抵挡下来?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