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世界历史 > 美洲历史 >

德裔美国人的历史

  一战期间美国是如何处置“敌国侨民”德裔美国人的?下面是故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德裔美国人的历史,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德裔美国人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身份尴尬的群体,那就是被称为“敌国侨民”的德裔美国人,为将这部分公民“资敌”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数千人,通过“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没收的财产更是以亿元计。

  1918年3月28日出版的《纽约先驱报》中的漫画,名为“来自‘敌国侨民’的威胁盘旋在纽约上空”

  一战爆发百年之际,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等媒体还原了这段不甚光彩而又被公众遗忘的历史。

  “六个小飞行员,有一天出发了,他们想要飞往科布伦茨(德国城市),但再也没回来。”1918年7月,从奥匈帝国移居美国的埃里希·波塞尔特,还是一位年轻的编辑和翻译,他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么一首小小的打油诗,会令拘留营成为自己的下一个栖身地。

  “这并不是首绝妙的好诗。”经历牢狱之灾后,波塞尔特为自己当初的头脑发热唏嘘,“且显然不能发表”,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波塞尔特有类似遭遇的德裔美国人绝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是因为可小可大的“越界行为”,引起当局的猜疑和不满。

  《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文章称,战争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将50万德裔美国人标注为“敌国侨民”,对其中不少人进行重点监视,约6000名男性和少数女性被送进拘留营,政府还扣押了近5亿美元可能与战争有关的私人财产——数额接近美国在一战前的战争预算。

  1、一首打油诗招来牢狱之灾

  “两个小飞行员,出发前临阵脱逃,一个无法呼吸,只剩另一个,这个小飞行员,不久也以失败告终,他为其他5人悲痛,最终被抓住了。”这是波塞尔特那首诗的结尾部分。

  司法部门在波塞尔特家中搜出这首小诗时,丝毫不觉得它有趣,“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来自联邦调查局(FBI)的内部报告写道,“在空战中,已经有太多小伙子失去了生命,敌国侨民竟试图把这当做笑料,创作这首诗的人,找不出任何借口为自己的罪行推脱。”

  事实上,波塞尔特早就是联邦特工的重点盯防对象,他“因言获罪”的前一年间,特工多次不请自来,上门搜查,这首诗的出现,终于为逮捕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波塞尔特被送往佐治亚州的堡奥格尔索普,即美国为敌国侨民设立的拘留营之一,另外3个分别位于佐治亚州麦克弗森堡、犹他州道格拉斯堡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的温泉营地。

  对波塞尔特采取强制措施,表面上看有法可依,一战刚打响,美国就颁布了针对敌国侨民的法律,据美国司法部年度报告记载,对德宣战次日,时任总统威尔逊发布公告,“那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帮助敌人,或是违反总统颁布的任何条例的侨民,都将被拘禁。”

  随着战争持续,司法部的手伸得越来越长,1917年,《间谍法》和《敌国贸易法》相继生效,波塞尔特案中,司法部将《间谍法》作为参考,建议将他羁押至战争结束。

  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找到任何罪名可以用来指控波塞尔特,“他并未与任何阴谋有关,但被控故意犯罪。”报告提到,“他很擅长写作,如果将内容发表,可能引起麻烦。”

  2、大多数罪名实属“莫须有”

  和波塞尔特遭遇相似者不在少数,在人权保障尚不完善的100年前,拘留“非美”侨民往往无需有力证据,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卡尔·穆克,也曾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身陷囹圄。

  当时的舆论宣称,穆克是“爱国的德国佬”,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中立的瑞士公民。政府对穆克的指控是“拒绝在音乐会的背景中悬挂星条旗,以及在情书中贬低美国政府”。

  尽管这些罪状子虚乌有,穆克还是被送往堡奥格尔索普,他的29名乐队成员也被遣送出境。

  美国西沃恩南方大学网站载文称,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敌国侨民参与了颠覆美国的活动,但由于政府和部分媒体大肆鼓吹,加上民间反德情绪高涨,怀疑与事实间已不存在界线,定罪时,司法机关倾向于使用模糊性的语言,诸如“威胁国家安全”、“对抗国家利益”等。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jls/meizhoulishi/20220831/2365.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德裔美国人的历史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