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历史密文 >

揭秘北齐高澄被杀是出于高洋的精心预谋吗?

     北齐一朝奠基人高欢因玉璧城下战败而病死后,长子高澄承继父职,当时二十五岁,年轻气盛,权势更大,表现比高欢更加跋扈。在史书上留下最经典的一幕:孝静帝元善见与高澄一起出猎,因皇帝的马跑过高澄,被身旁侍从提醒不要惹恼大将军。事后酒宴上,高澄故意劝皇帝大碗喝酒,元善见不想喝,发脾气抱怨:“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意思何必活得这么屈辱。高澄一听就火了,当着众多侍从辱骂孝静帝“狗脚朕”,还让心腹崔季舒(博陵崔氏出身,学问很大,还懂医术)殴打皇帝,上演了几千年史书上绝无仅有的一幕。

    第二天,高澄酒醒过来,让崔季舒进宫向孝静帝道歉。孝静帝装成大度的样子,赏给崔季舒百匹绢。但孝静帝把这股怨恨深埋在心底,一度和荀济等几个心腹商议要刺杀高澄,因此,高澄最终的意外结局,有杀人动机的人似乎很多。

    从史书描绘看,这一情节可信度令人怀疑。孝静帝元善见虽然被高欢父子胁迫控制,但他属于能文能武,功夫不低,史书形容他抱着一个石狮子都可以翻越围墙,描绘相当夸张,但推测文字之下的意思,元善见自知身为末路君主,也许出于自保而躲在宫里勤练功夫应该还是可信的。不说他当真勇武绝伦,冲锋陷阵,但一般情况下三五个人轻易近不了身,也不算过分。所以,史书刻意写出猎时元善见的表现比高澄出色,也算透露元善见平时无所事事,更精于骑射和武艺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他不会是想象中那种窝囊没用的人。高欢生前都礼数不缺,高澄侮辱之下光挨打不还手可能性不大。

     换一个角度,史书之所以会这样渲染高澄的狂悖无礼,显然就是为了强调他的性格,他很容易激化矛盾冲突,也就能够掩盖高澄最后的死是别有隐情。虽然笔者也相信高澄个性的确冲动张狂,但史书留下的一些事迹却不一定符合实际。

    因为高澄与元善见不止是名义上的君臣,他还娶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封号冯翊公主)为妻,尽管婚姻是表面化,但毕竟存在亲属关系。高澄的成长绝对是属于天才型的人物,据说十岁就单独出马帮父亲高欢说降冀州英豪高敖曹,两次代表高欢去洛阳朝见皇帝元修,每次和高欢谈论军政大事都深得喜爱。东魏天平三年(536),高澄十三岁就前往邺城代表高欢辅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们听说他年轻老成,但毕竟是个少年,心里不服。当看到高澄在朝堂处理问题及时妥切,无不惊讶。

    高澄在邺城辅政最重要的举措是整顿吏治,改革官制,修订律法《麟趾格》。实际编撰的人是赵源,负责人是高澄所器重的心腹崔暹,参加的还有邢邵、魏收、封述等。《北史·崔暹传》云:“从文襄镇抚邺都,加散骑常侍,迁左丞、吏部郎,领定州大中正,主议《麟趾格》。”高澄主持的《麟趾格》为东魏的稳定及走上正规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北齐进一步完善和刊定《麟趾格》做了准备。

     高澄行事不落俗套,敢于创新,例如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提出有用建议的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对当时的政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大有当年商鞅南门立木赏金,吕不韦颁书“一字千金”的意思。这种做法可以看到,东魏对民心收聚的重视和紧迫感,的确效法当年秦国重视立信、立威的双重作用,这一点高洋在北齐建立后崇尚法治是一脉相承。

     自六镇起义和尔朱氏大乱,北方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一大批军阀豪强抢夺田地,抢夺百姓为奴为婢,即使高氏父子手下也并不例外。高欢、高澄是底层崛起的军阀,虽然必须要笼络和利用许多豪强,但也深知需要民众真心拥戴才可以稳固政权。因此,对一些过火的门阀豪强,高澄借“括户”的名义进行打击和压制,征集财产和土地,释放家奴,如高慎和高澄的矛盾问题。

    高慎是高乾之弟、高敖曹之兄,本来也是崔暹的亲家。因放纵部下,任用亲信被高澄举报,而高慎认为是崔暹出卖他。凑巧又休了原配崔氏,另娶更年轻、更美貌,而且文武双全的李氏李昌仪。这一插曲从野史角度更加戏剧性,正是高澄企图要霸占李昌仪,高慎在虎牢关任上就投靠宇文泰。但高慎决定倒戈却是高欢安排人来试探,高慎自己心里惶恐,疑心要被高氏父子谋害,这才投靠宇文泰。宇文泰因此兴兵进攻东魏引发邙山大战,结果东魏获胜,侯景俘虏了高慎家眷。高澄处置了高慎原来家人,终于得到了李昌仪。

    史书中与李氏有关的段落主要都来自《北史》,之前笔者多次提过,该书带有浓厚的野史趣味。即便如此,该书评价高澄也是“然少壮气猛,严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李昌仪只是凑巧被拿来充当一种媒介,但后人往往乐得拿男女之事大做文章,其实高澄对李氏并非真心爱慕,过后也就是一普通妾侍,也看得出高澄更多的动机还是打击和羞辱高慎。

    另一河北豪强李元忠(赵郡李氏代表,到唐代都名人辈出)懂得忌讳,就显得姿态很高,主动请辞不入朝为官。高澄就对他非常礼敬,经常送东西,以小辈自居。李元忠因此晚年虽然清闲,以到处扶危济困,几乎散尽家财,躲避灾祸。为了安定社会,崔暹还建议在滨海地区增灶煮盐。度支尚书崔昂也建议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经过一系列整顿,勋贵势力受到抑制,高澄的威望急速提升,成为仅次于高欢的人物。

    可以看出高澄作为年轻一辈,更加信任汉人,高澄当年被立为世子就跟着士大夫杜询学习,很早就接受中原学问。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通鉴梁武帝大同四年》专门记载北朝:“凡才名之士,虽未荐摆,皆引致门下与之游宴、讲论、赋诗,士大夫以是称之。”《北齐书·李稚廉传》:“常在世宗第内,与陇西辛术等六人号为馆客,待以上宾之礼。”《北齐书·李浑传附李绘传》:“天平初,世宗用为丞相司马。每罢朝,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当年高欢对汉人及汉文化只是适当利用,而高澄基本成长在邺城浓厚的汉文化氛围中,真正把中原儒学汉法当成一种统治需要,甚至还有一些仰慕和喜爱的成分。《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插曲,武定五年高欢死后没多久,侯景背叛东魏。高澄写信希望侯景回归,侯景回信拒绝,“王寻览书,问谁为作。或日:‘其行台郎王伟。’王日:‘伟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完全有当年曹操看到陈琳骂他的檄文那种感觉,可见高澄已经很有爱惜文人且想尽量收揽的意愿。

    虽然高欢临终时对高澄嘱托军政大事,对拥兵一方的侯景很担忧。侯景不仅对年轻的高澄要充当主公不服气,何况高澄在邺城打压豪强,树立威信,已经知道高澄将来不会容他。高欢死后一周,侯景就举兵了。虽然高澄已经十分汉化,却不是纸上谈兵的儒生,他同样可以统领将帅。关键时刻他压了一个赌注,启用尔朱荣的手下慕容绍宗。高欢知道慕容绍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决口不提当年的恩怨,临终前特意交代可以重用慕容绍宗来制衡侯景。

    高澄却有自己的打算,对侯景的背叛虽然气愤,但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方式拿下,前后派韩轨、元坦、高岳等与侯景对敌。可侯景的确是沙场宿将,加上得到南梁萧渊明(梁武帝萧衍的侄儿,高澄对他非常礼遇,最后高洋也扶持他为梁敬帝试图遥控江南)的援军。高澄一度出师不利,陈元康提醒高澄有慕容绍宗。因为慕容绍宗过去是尔朱荣的人,加上侯景事变,高澄对“外人”不敢信任,陈元康就替他加以试探。最后放心让高澄启用慕容绍宗,于寒山(具体位置不详,据萧渊明有关史料说是刚过淮河不远就遭遇失败)击溃南梁大军,生擒萧渊明,再率领刘丰生、段韶、斛律光等大将于涡阳大破侯景。据说侯景渡江前曾给慕容绍宗去信,提醒高澄高洋等后生为人不同于高欢,劝他不要赶尽杀绝,否则会鸟尽弓藏,慕容绍宗才放侯景过江。高澄论功行赏,别封慕容绍宗为永乐县子。在武定七年(549),慕容绍宗在颍川被王思政困住,一次视察行动中遇到埋伏,跳水逃走时身亡,年仅四十九岁。

   武定六年(548)三月,高澄领兵南下虎牢、洛阳,于新城擒西魏大将裴宽,证明他年纪的确文武双全。到武定七年夏天,就在慕容绍宗身亡后,高澄亲率十一万大军进攻颍川,亲临前线督励士卒,决水灌城,并下令:“能生擒王思政的,封侯重赏;如果王大将军受到损伤,他身边的人都要被杀戮。”派通直散骑常侍赵彦深(原来是高欢身边司马子如推荐任用的文吏,被高澄迅速提拔,高洋称帝后继续重用,一直做到宰相,北齐几朝最后能够七十岁善终堪称奇迹)劝降,送王思政一把白羽扇,然后拉着他的手下山。王思政见到高澄,言辞激昂慷慨,没有屈服的意思。高澄认为王思政忠于朝廷,起身施礼,对他非常优厚。高洋登位以后还继续封赏,但北齐以后没有什么事迹,何时去世也不见记载。

    高澄亲征平定颍川,收服大将王思政,风风光光班师还朝,任大将军兼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时还不到三十岁,却突然发生惊天逆转,高澄在自己的别苑东柏堂被几个厨师伙计给刺杀。由弟弟高洋继任职务,于次年废元善见自立,建立北齐。高澄之死这种离奇的事件,在魏晋南北朝各种古怪奇葩的事件中都要算一等一,以至于对真相的猜测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志得意满的高澄,当时紧锣密鼓地谋划要更上一层楼。从颍川凯旋后一直与亲信大臣在北城东柏堂密谋禅代之事。这一天,府上兰京的厨师送餐给秘密商议的高澄等人,趁机察看屋子里情况。高澄认为他行动古怪,就令他退下,还对在场的陈元康、杨愔、崔季舒等心腹说:“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

     兰京刚退出门外,似乎偷听到高澄的话,心里惶恐,回厨房联络了五六个同伙再次前来,藏刀于盘底,装作再度送餐。高澄一下就恼怒:“我没有下令,你怎么又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扑来。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内室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从床上跃下时伤了脚无法立刻起身,打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的伙计都围攻上来,将前来营救的两名侍卫砍得一死一伤。众人掀开大床,将高澄乱刀杀死。兰京和同伙虽然被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已伤重身亡,年仅二十九岁。

    高洋很快接手高澄的一切职权,北齐天保二年,孝静帝元善见就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行凶的兰京究竟何人?能有这么大本事,伙同五个厨房伙计就把权倾朝野的齐王大丞相大将军给干掉了,似乎应了一句俗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兰京的确不是一般人,他是梁朝大将兰钦之子。之前兰钦曾北伐萧城、彭城等地,兰京似乎是双方对战时被俘虏,然后安排到高澄府上做厨奴。兰钦多次遣使要赎回儿子,高澄却不知何故坚持不同意,非要留着兰京在府上做厨子,结果惹来杀身之祸。

    高澄当时居住城北别苑,而弟弟高洋住在城东,他得到消息很快就赶到现场,把兰京等六名凶手全部杀死,然后封锁消息,跟着接手高澄的职权,完成改朝换代。《北齐书》《资治通鉴》《北史》几部重要史书都表明兰京的身份和谋刺经过。后世根据最大受益人是高洋,加上高洋行事野蛮残酷,对宗室十分心狠手辣,难免都疑心高洋就是这次刺杀行动的幕后真凶。

    高洋最大嫌疑点就是,几个厨房伙计中一个人据说曾是高洋贴身侍卫,他得知兰京多次想要回家被拒绝,对高澄心怀怨恨,就煽风点火伺机对高澄动手,因此,这一次事件是高洋设下一个局。当兰京回厨房来联络他们要动手时,就火速让人通知高洋。可以试想,假如不是得到准确线报,身为京畿大都督、公务同样繁忙的高洋会第一时间亲自带人赶到城北的高澄别苑抓人?难道高洋成天没事干,专门就监视着高澄吗?就等着这里有什么事情发生?他肯定不可能这样故作敏感和授人以柄。

     要说高洋是主谋凶手,高洋的动机主要就是不服被压在哥哥的光环下,一旦高澄荣登九五,高洋将一辈子被压得喘不过气。不仅高澄是高洋压力的源头,母亲娄昭君也对高洋的评价“懦直”,认为老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守在父兄身边被赏口饭吃就是最大的福分了。偏偏高洋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他字“子进”已经表明有锐意进取的意思。就像娄昭君后来说“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对他是非常大的刺激。而徐之才连劝进的理由居然也是说,因为你不如父亲和哥哥才要及早正大位。高洋是典型性格内向,但目标和手段坚决,意志力和行动力都超强的人,所以,当他得知高澄暗中在谋划禅让时,他就等不了了,决定要对高澄动手。

    但是,不服哥哥只能是一种活得憋屈的压力,很难说就因为这个具有杀人动机,高洋对高澄真怀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刺激?实际上谈不到,虽然高澄有拿兄弟取笑调侃的癖好,但并非对高洋不好,这一对兄弟并没有明显的私人恩怨。

    高洋一直跟在高澄后面升官,只要高澄升官,肯定把自己原来的职位转给高洋接手。在去邺城整顿朝政的时候,高洋跟着当左仆射,负责弹劾百官。高澄最后去颍川打仗,也带高洋一起历练,后来高洋也就有了军事经验。就连高欢死后的陵墓选址,也交给高洋去做的。高澄为人张狂跋扈不假,但对高洋还是比较信任的,并没有多少猜忌。

    换一个角度,高洋这个人非常敏感记仇,像高隆之高浚等瞧不起他的,后来都被杀。段韶妻子元氏因为戏弄过他,他就对段韶说,我一定要杀你妻子,吓得元氏一直躲在娄太后家里,直到高洋死后才敢出来。有一些野史说高澄侮辱过高洋妻子,夺妻之恨当然能够产生报复杀人的动机,假如属实,高洋应该报复高澄满门,就像李世民纯粹为了夺位就对李建成、李元吉诛杀全家,斩草除根。至少也像宋太宗赵光义逼死大哥儿子和自家兄弟一样。以高洋为人心态之扭曲远在李世民、赵光义之上,可事实高洋对高澄家人非常好,丝毫没有报复打击的体现,这是高洋与高澄没有重大恩怨的最大证据,也是事后历史发生的事实。

    高洋登位以后大举铲除宗室,高澄的儿子不论嫡出还是庶出没有一个遇害,假如高澄当年对不起他,假如他是谋害高澄的主谋,肯定会灭高澄全家,怎么可能留下一大堆高澄儿子的祸根养在身边?不论是出于怀恨报复还是真的就想夺位,这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漏洞。

    好比高澄小儿子高延宗被高洋收养,非常宠爱,高洋经常让高延宗骑在自己身上,甚至都胜过对自己的亲儿子。天保五年(555),十二岁就封安德王。高澄女儿乐安公主在婆家受委屈,高洋立即给乐安公主报仇。连庶出的高长恭还可以与勋贵大臣斛律光、段韶交往不受猜疑,足见高洋对高澄的子女就算没有特别重用(当时年纪毕竟都小),但生活上是宠爱信任的。

    第二点证据,高澄遇害后,高洋得到杨愔、崔季舒等人支持登上继承人位子,高洋称帝以后杨愔、崔季舒、陈元康、赵彦深等大批高澄器重的汉人依然是高洋重用的大臣。北齐政权建立后,高洋基本都沿用高澄的班底并没有大量更换,哪怕高洋被认为发疯,大量杀人,高澄原来的几大心腹杨愔、崔季舒、陈元康、赵彦深等人顶多受气,但全都得到受高洋信任,没有一个人被杀或被闲置。从这一点也看得出,高洋的继承权力经过没有受到朝中重要大臣的猜疑,除非他们全都被高洋收买,但可能性不大。如果是利益的合作只能收买一时,利用过后被清算才是传统宫廷的阴暗套路,这在宋文帝、隋炀帝、金主完颜亮、雍正帝等各个时期都上演过,偏偏无情暴虐的高洋并没有这样做,太不合情理。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高洋作为第二号人物,符合接掌大权的秩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几个高澄的心腹和高洋之间并没有串谋勾结,之后是尽心尽责的继续辅佐高洋,高洋与他们之间没有猜疑的芥蒂,才能善始善终。

另外,再分析元善见以及高澄妻妾方面,可能性也不大。孝静帝元善见才能方面也是平庸之辈,虽然气愤之下说过要杀高澄的话,一时发泄怨气的可能性大。假如像一些人推测,孝静帝是拉拢高澄的妾侍情人元玉仪、元静仪合谋害死高澄,似乎这姐妹俩都是魏国宗室,且都是公主。事实上他们的公主是高澄奏请元善见封赠的,虽然是豪门富户高阳王元雍的孙女,但家世已经败落,而且是庶出。元善见和她们是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真要行动也不大可能冒险去拉拢这两个女人,须知她们毕竟当时是高澄的情人。而对元氏姐妹来说,不论是甘愿还是强迫执行这种特工式任务,冒险杀高澄并没多少实际好处。高氏子弟已经权倾朝野,孝静帝不可能顺利翻身,事实也证明死了高澄还有高洋控制着邺城兵力,一个皇帝长期软禁在宫里,想要遥控指挥这么危险的行动基本是属于幻想。

    因此,笔者分析还原高澄的被杀,并不是出于高洋的精心预谋,也不是皇帝元善见的报复,官方史书记载兰京刺杀过程可能的确属实,这应该就是一次突发性的冲动杀人事件,从多数杀人罪案发生的情况看也是合乎情理的。

     兰京多次窥探高澄,因为高澄当时经常秘密会议,兰京想要打探什么消息(并不见得他是被收买,也许只是想找机会逃回江南)或者害怕高澄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总之兰京多次受到折辱,在高澄身边也很敏感。当兰京偷听到高澄气愤之下说兰京梦中会杀高澄,不会放过他等话。兰京顿时很紧张,很惶恐,也很冲动,就同几个关系好的厨房伙计当真进屋刺杀高澄,这的确是一次突发事件。高澄有武艺,但对兰京的冲动也很猝不及防,身边没什么护卫。何况兰京本是武将出身,几个文官陈元康、崔季舒、杨愔都吓坏了,加上兰京有几个同伙帮忙杀了屋外仅有的守卫,高澄就难逃厄运了。其实整个过程最大的疑点就是,凑巧兰京的同伙中的确有高洋派来的卧底,这一安排十之八九也是事实。但笔者认为并不是高洋想要伺机谋害高澄,纯粹是出于警惕防备心理安插在高澄身边的眼线,这也符合高洋心理。而这个线人及时通知高洋有变,也就解释他的确得到了消息才带人前来捉人,的确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当高洋通过秘密与杨愔、崔季舒开会(陈元康保护高澄而受伤,而送去疗伤),得到他们支持就顺利接手了高澄的大权,一切都顺理成章,并没有引起波动,这应该就是高澄之死的真相。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lsmw/3034.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揭秘北齐高澄被杀是出于高洋的精心预谋吗?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