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野史趣闻 > 历史传说 >

洛阳燕菜的历史传说

洛阳牡丹燕菜是洛阳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菜。传说唐代武则天时,洛阳东关下园墓地出产一种特大萝卜,重达几十斤,农民视为祥瑞,进贡宫廷,御厨将萝卜切成细丝。经多道加工,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汤羹,清爽可口。武则天食后赞不绝口,因感激当年在感业寺食萝卜救命之恩,即赐名“义菜”。因其形似燕窝,后改名“燕菜”,流传至今。

众所周知,洛阳牡丹兴盛于唐;而相传洛阳水席始于武则天称帝的武周时期,而“洛阳燕菜”的由来更有这么一个传说:武周年间,女皇武则天为视察龙门卢舍那大佛(传说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样本)的凿刻,而驾临洛阳仙居宫,适逢城东关下园村长出一棵特大白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农视为奇物,百姓视为“祥瑞”而敬献进宫。御厨们知道萝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但又慑于女皇威严,只得从命。他们反复琢磨,将萝卜配以山珍海味烹制成一品不失御膳风味的汤菜。

女皇品尝之后,赞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观其形态酷似燕窝丝,当即赐名为“假燕菜”,女皇的喜好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他们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宫廷和官场的喜好又影响了民间的食俗,人们不论婚丧嫁娶,还是请客待友,都把“假燕菜”作为宴席上的首菜。由于白萝卜能适应多种原材料配制,既可用名贵的山珍海味,又能用一般的肉丝、鸡蛋作配料,其味酸辣香郁,十分可口,因此,酒楼菜馆竞相仿效,后来,人们把“假”字去掉,简称“燕菜”。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历代厨师的辛勤研制创新,“燕菜”日臻完善,其味道酸辣鲜香、别具一格,汤清口爽、营养丰富,成了洛阳传统名菜,所以又称其“洛阳燕菜”,流传至今。

洛阳假燕菜的由来

洛阳假燕菜是以萝卜和鸡丝经煮、烧制成的菜肴,称其为假燕菜,是指其滋味鲜美,可与燕窝相媲美。此菜为著名的“洛阳水席”中的第一道菜,美誉素著。其名称由来,还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称帝时期。

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天下倒也清平无事,而且民间还出现了不少的“祥瑞”之事,像什么麦生三头、谷长三穗之类。不管真假,传奏上去武则天听了当然是满心高兴。一年秋天,洛阳东关有一农民,地里长出一个特别大的白萝卜,足有三尺长,上青下白。这个巨大的白萝卜,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敬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大悦,命皇宫御厨将萝卜烹制为菜,品尝其异。

萝卜能做出什么好菜来?御厨很是为难。但女皇之命不敢不从,御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萝卜细切成丝,投以种种山珍海味,制成了色泽鲜艳、滋味鲜美的菜肴,呈献给武则天品尝。武则天吃过后感到鲜嫩爽口、滋味独特,甚至可以与燕窝相比,就赐了“假燕菜”的名字,并将其列为宫廷宴席佳肴,供自已经常品用。在武则天的影响下,一大批贵族、官僚也都以吃此菜为荣,宴饮时,必将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萝卜断缺的季节,也费尽脑汁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洛阳假燕菜传入民间后,人们便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料制作,味道也非常不错。不论红白喜事、待客娱友,人们都习惯把假燕菜作为席上首菜。明、清时期,武则天的赐名被渐渐淡忘,人们开始称其为“洛阳燕菜”,或简称为“燕菜”。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lscs/2022/0923/15704.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洛阳燕菜的历史传说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