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考古发现 >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临涣古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古城墙环临涣一周,平面呈正方形,总长约5690米,现高5-7米不等,墙体夯筑而成,城外有护城河。2006年5月25日,临涣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一:发掘位置图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二:发掘区远景(局部)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三:发掘区

 


  为配合临涣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同时为了解临涣古城墙的墙体结构、建造方式、年代等相关问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时间从2016年12月份持续至2017年1月份,历时近40天,发掘面积近200平方米。通过对古城墙的解剖,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四:陶水管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五:第一次修筑过程的夯窝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图六:瓮棺葬(城墙南侧)
 

 

  1、城墙为平地堆土起建,最底部铺设一层灰白色的细淤泥土,土质致密坚硬、纯净,然后再层层夯筑。


  2、城墙有三次较大的夯筑过程,但以第一次为主。第一次夯筑为黄土及灰色淤泥土夯筑而成,土质致密纯净,底面宽30余米,高近8米。外侧呈斜坡状,内侧有平台;第二次夯筑集中于城墙外侧,内侧有少部分,夯土中含有少量砂石;第三次夯筑集中于城墙外侧,内侧有少部分,夯层最为明显,有30余层,夯层厚度为6-15厘米,厚8-12厘米最多,夯土中含有较多砂礓及部分瓦片、螺蛳壳、蚌壳等。


  3、第三次夯筑后,还存在覆土现象,将以往城墙覆盖。


  4、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的遗物看,第二次、第三次夯筑过程应为汉代,第一次修筑过程为汉代或汉以前,但在第一次修筑的城墙中未发现任何遗物。


  5、除城墙本体外,城墙还存在着一定的附属设施。发现了一处排水管道,年代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夯筑过程之间,其目的应该与城墙的保护有关。

  (文章来源:安徽考古网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kgfx/15040.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